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润物细无声

学习着,快乐着,工作着,美丽着,幸福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对名师课的模仿与创新  

2018-05-21 16:15:21|  分类: 小学数学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杨晓红名师工作室《对名师课的模仿与创新》

         这个问题的原题是这样的:许多老师追寻名师,听了许多名家的课,但总有一个感觉,现场听课的时候很激动。但过后想用在自己的课堂时,又觉得什么都不会了,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况的?我把它归纳成对名师课的模仿与创新。我们先分析一下老师们听了名师的课,为什么会很激动。原因我看有二:

       一是名师的名气让我们钦敬。当我们用仰视的眼光看人的时候,如同恋爱中的“晕轮效应”,容易在现场被名师上课的气场所感染,像现场的学生般进入了角色,所以会感动激动。

       二是名师的课堂处理确实有独到的地方。他们的课都带有自己对课文独到的理解和处理,相比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会让人耳目一新,印象深刻。

       那么,当我们想把名师的课用在自己的课堂时,却无所适从,或有东施效颦之感呢?这也有两个原因:

       一是我们自己对名师课是生搬硬套。虽然是相同的课文,相同的年级,却是不尽相同的学生,不看教育对象而硬搬的课堂当然不成功了。

       二是我们对名师独特处理课堂的做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未详细了解名师设计的意图和理念的情况下,硬搬教学的环节和做法,当然不会成功。

       那么,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情况?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方法“新教师要快速成长:一要“仿中学”。可以借鉴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,选取优质课光盘或录像闪光之点,吸取身边的优秀教师教学成功之案;在听课中多思考,在评课中多请教,在后记中多探索;二要“上中学”。要勇于上汇报课、研讨课、实验课乃至以后的示范课、评优课,主动“暴露”自己,进而反思教学得与失;三要“研中学”。新教师要积极参与骨干教师研讨、名师展示教学等活动,因为团队的力量会加速个人的成长。 “写出来”:从教学反思中提升。” 用之于普通教师亦然。

       我在2010年11月23日的博文《我们怎样看名师课?》一文也谈到一些其他观点,在此就不重复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