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润物细无声

学习着,快乐着,工作着,美丽着,幸福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苏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----(四)  

2011-03-22 13:09:11|  分类: 初中语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(十三)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《孟子》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
一、重点词语解释

畎亩之中:起,指被任用;//田地。畎,田间小沟。

版筑之间:被举用,被选拔。//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。

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。士:狱官。

百里奚举于市场,做买卖的地方。

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:责任,担子。         乱其所为:违背(意愿)

所以动心忍性:用这些方法。         曾益其所不能:增加。曾,同“增”。

恒过常。//犯过失。  衡于虑:思虑堵塞。而后奋起,指有所作为。

于色:征验于颜色。意思是憔悴枯槁,表现在脸色上。 征:征验。

而后明白,了解

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,指国内 //有法度的世臣 //辅佐君主的贤士。

则无敌国外患者:在外面,指国外         亡:

于忧患:生存发展。

二、译文:

舜从田地中被任用,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,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,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,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,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。

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,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,使他的筋骨劳累,使他经受饥饿,以致肌肤消瘦,使他身受贫困之苦,在他做事时,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,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,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,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。

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,以后才能(注意)改正;内心困惑,思虑阻塞,才能奋起,有所作为;憔悴枯槁,表现在脸色上,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,(看到他的脸,听到他的声音)然后人们才了解他。(一个国家)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< xmlnamespace prefix ="st1" ns =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smarttags" />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,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,常常灭亡。

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,使人生存、发展,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,必将导致灭亡。

三、通假字

   1、衡于虑 衡:同“横”, 梗塞,指不顺

   2、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:通“弼”读bi,辅佐

   3、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,增加

四、古今异义词

   1、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(古义:这;今义:判断动词。

   2饿其体肤(古义;严重饥饿,能威胁人的生命。 

   今义:与“饱”相对,指一般的肚子饿,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

五、词类活用

   1、必先苦其心志, 苦: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 ……痛苦

   2、劳其筋骨, 劳: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 ……劳累

   3、饿其体肤, 饿: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 ……受饥饿

   4、空乏其身, 空乏: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 ……受到贫困之苦

   5、行拂乱其所为 乱: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 ……颠倒错乱

六、中心意思:

阐述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问题,人才的培养中,逆境作用不可小视;国家的治理中,如果没有执法严格,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,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。

七、课文内容理解:

1)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,中心论点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    2)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: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。
    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: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。
    3)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: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其中“是人”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。
    4)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,阐述的道理是:成就大业,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。
    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:苦其心志
    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: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行为
    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: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
    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,(受磨练的益处)曾益其所不能
    5)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: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
    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,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
    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。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
    6)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,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(个人)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。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
    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: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
     7)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: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,就需要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 

8)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。

   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。

9)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,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,才能使人性格坚韧、顽强,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

10)、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,论证“死于安乐”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?      

答: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     八、开放题。

1、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。强调了“逆境能成才”;在今天有人认为“顺境也能成才”。对此,你如何看待,请举例谈谈。
    2、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就失去了现实意义。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。
    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:勾践,卧薪尝胆。
     艰难困苦, 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。忧劳兴国,逸豫亡身。
        3、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。(张海迪、爱迪生
     名言:艰难困苦, 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
    
例: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《史记》;越王勾践,经受奴仆之苦,而卧薪尝胆,战胜吴国,成就大业。)
   
“自古英雄多磨难”。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,发愤著书,写出了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名著《史记》。 音乐家贝多芬,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。他十七岁失去母亲,三十二岁耳聋,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。对一个音乐家来说,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!可贝多芬不消沉、不气馁,他在一封信中写道: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,它妄想使我屈服,这绝对办不到。”他始终顽强地生活,艰难地创作,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。

4、结合自己的实际,说说你对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体会。(不超过20个字)

如:“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”、“要有危机意识,不要贪图安乐”等。

(十四)《鱼我所欲也》 《孟子》

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 

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
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
一、文学常识

本文出自《孟子?告子上》,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,思想家、教育家,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还学过他的文章有《得道多助, 失道寡助》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
二、生字 箪(dān 蹴(cù) 羹(ɡēnɡ 死亦我所恶(wù)

三、通假字

1、乡为身死而不受          :通“向”,原先,从前。

2、故患有所不辟也          辟:通“避”,躲避。

3、所识穷乏者得我与        得:通“德”,恩惠,这里是“感激”的意思。

与:通“欤”,吗。

4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      辩:通“辨”,辨别。

四、一词多义

1、今为宫室之美之:为了        行拂乱其所 做。

2道之人弗受: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拂乱其所为:做(事)

3、故不为苟也:取得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识穷乏者我与:感激。

4、所欲有甚生者: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万钟我何加焉:对,对于。

管夷吾举士:从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忧患:

五、重点词解释:

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同时得到。     舍生而取者也:正义或仁义。

故不为苟得也:苟且取得,意思是只为求利益,不择手段。

有所不也:祸患,灾难。不例外   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:如果,假使。

凡可以得生者: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。者:办法。 何不用也:什么手段不用呢?

则生而有不用也:某种办法。         有甚于死者:厌恶。

非独贤者有是也:不单,不仅;//本性。

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:有道德的人。勿丧:不丢掉,不遗失。丧:遗失

箪食古代盛饭的竹器。//饭。      羹:古代盛食物的器具。

呼尔之:没礼貌的吆喝。//给。    尔而与之:践踏。

乞人不屑也:不愿意接受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:丰厚的俸禄。钟:古代的量器。

万钟于我何加焉:(有)什么益处。        妻妾之:侍奉。

所识穷乏者得我与: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。

是亦不可以乎:止。这里是“止而不为”的意思。

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,即“义”。

六、译文:

鱼是我所喜爱的,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,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。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,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。生命是我喜爱的,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,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。死亡是我所厌恶的,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,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,什么手段不用呢?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,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,哪一桩不可以干呢?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,但有人不用。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,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,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,(那就是“义”),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,(那就是“不义”)。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,人人都有这种思想,只不过贤人能够(操守这种品德)使它不致丧失罢了。

一筐饭,一碗汤,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,失去它就要死亡。然而,如果你(轻蔑地)呼喝着给他(吃),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;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乞丐也不愿意接受。

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。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?是为了宫室的华美,妻妾的侍奉,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?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“呼尔”“蹴尔”的一箪食,一豆羹施舍,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;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“呼尔”“蹴尔”的一箪食,一豆羹施舍,,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;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肯接受“呼尔”“蹴尔”的一箪食,一豆羹施舍,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: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?(如果这样做了)这就叫做丧失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。

七、理解及背诵:

1)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
     用原文回答: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    2)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:生,亦无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开头以"""熊掌"为喻,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,请写出原句:鱼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
    3)《鱼我所欲也》中出现的成语有:舍生取义、嗟来之食;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: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
    4)《鱼我所欲也》中体现“性本善”思想的句子是: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    5)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: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
    6)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: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(为宫室之美而受之;为妻妾之奉受之;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)
    7)在孟子看来,什么情况下,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?(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)
    8)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:(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)
    9)文中与“嗟来之食”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: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
10)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;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

11)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中的“是心”是指“这种本性”,即“羞恶之心”;用原文句子说就是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”。

八、课文内容理解:

1、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,试举例。
     比喻论证、对比论证、举例论证、道理论证。例子略
    2、归纳段意:第一段:论证义是人的本心,义重于生,应舍生取义。

第二段: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,舍生取义,不失本心。

第三段: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,失其本心。

3、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,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
     4、人的本心是什么?舍生取义
     5、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,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,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?
    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,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。
    5)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,请举例说明。
     鱼和熊掌对比//生与死对比// 向与今天比较等
     6)写“鱼”和“熊掌”“不可得兼”时?取“熊掌‘的用意是什么?

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,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,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,用此事情来比喻”舍生取义“的道理。
     7)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?   比喻

8)“鱼”与“熊掌”分别比喻什么?   “鱼”比喻“生”,“熊掌”比喻“义”。

9)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?批判了什么? 

赞扬了“舍生取义”,批判了“见利忘义”。

10)为什么行道之人、乞人不接受施舍?    

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,受之有损人格。

九、开放型试题:

1、我国历史上,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,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,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。

答: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,不为所动

2、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惟其义尽,所以至仁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,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”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?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?

答: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:孔子说要“成仁”,孟子说要“取义”,惟有行为完全符合“义”的要求,才能达到“仁”的境界。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,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,从今往后,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。这表明他舍生取义、视死如归的人生观,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壮志和节操。

3、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,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。

观点:舍生取义

诗句: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   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

4、本文孟子用“ 舍生而取义 ”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(选择)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。

例如:岳飞选择精忠报国,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,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。

5、本文所强调的“义”与市场经济下的“利”有无矛盾,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,请简要谈谈。

答:不矛盾,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、讲道德,不做违法乱纪的事。

6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“舍生取义”的正气歌,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。

如: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,以身殉国。

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,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,最后英勇牺牲;

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。

7、列举奉行“舍生取义”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,并简要概述。

如: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,失败被捕后,面对元朝威逼利诱,竟毫不动摇,视死如归,最终被杀,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。

8、本文主要阐述了“舍生取义”的道理。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,你怎样理解这个“义”字?

答:能见义勇为、为正义事业而献身、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。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,与本文的“义”不同。

9、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?舍生取义的人(精神永存),

批评的是怎样的人:见利忘义的人(无生命价值)

10、《鱼我所欲也》中,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一句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,与此同时,在孟子看来,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,也不能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”。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?

答:因为“义”的价值高于“生”,所以,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,也不能放弃“义”的前提,用“不辩礼义”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,更何况是出于让“贫乏者”“得我”的个人目的。

11、读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“一句,列举生活中的“一个贤者”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“心“?    文天祥,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

12、结合现实生活,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。

论据一: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,慷慨就义

论据二:闻一多拍案而起,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,宁可倒下去,不愿屈服

13、孟子提倡的 “舍生取义”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,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“珍爱生命”,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就删掉了“见义勇为,敢于斗争”的字样,对于这些,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?(3分)

答:我的观点:人的生命是宝贵的,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,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,不伸张正义,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,要量力而行,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,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,对生命的威协。

14、结合材料思考。相关内容链接:阅读下面一段话,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。   *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;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;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……  (答案略)

15、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。     

文天祥——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夏明翰——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2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